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科普->“拖延症”

“拖延症”晚期患者自救指南!

发布时间:2022-08-27  点击量:1962

  • 考试临时抱佛脚;

  • 暑假作业不到最后三天绝不动笔;

  • 论文开题不到截止日期绝不找文献;

  • 工作汇报踩点交;

  • 睡前永远都是“再来亿把”快乐Timi

............

对号入座,你占了几个?

图片

同样的24小时,为什么有些人就能一天做好几套卷子,背好几百个单词;而有些人直到两三点也只学习了“abandon”?


拖延不是病,发起来要命!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克服拖延症。


一、什么是拖延症

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一项调查显示大约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认为自己一直拖延。

图片

这里我们需要区分一下,有些人会说“我做事很喜欢拖延,不到最后一刻我绝对不去做,但是这种掐点完成的感觉还挺好,效率还挺高”,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拖拉”,而不是拖延症,因为这类群体在这个拖拉的过程中,并没有难受、自责、纠结的情绪。拖延症,表现在心理上的极度不接受现状,想要改变却做不到。


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现这种状态,需要引起重视。


二、为什么会产生拖延症

1.本能

弗洛依德认为,本能是人的生命和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原始冲动和内驱力。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它遵循快乐原则。因此,当人们面对一项任务时,本能的反应就是追求自我快乐,享乐优先,其他的事情,能拖就拖,只在乎当下能够获得满足,获得快乐。


2.恐惧

对失败,对控制感的恐惧。

有拖延症的人,将失败归因于拖延:“因为我太拖拉了,所以时间来不及,没有完成任务”;所以当回避失败动机高于追求成功动机时,个体将倾向于以拖延的方式逃避可能的失败。

还有一类人,害怕任务难度, 任务的难易程度会影响个体拖延行为的发生,任务越复杂,人们越容易拖延,当个体认为某项任务超出自己的能力时,由于缺乏对成功的控制感,通常会采用拖延的方式推迟或逃避执行该项任务。同样的,当被领导安排做自己不喜欢或者不想做、不会做的任务,个体也会用拖延来暂时逃避任务。


3.完美主义

有一种完美主义体现在追求思想上的完美,他们会带着高要求、高期待去完成某一个任务,但是又因为自身的能力匹配不上思想上的完美,就会变得“眼高手低”。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行动跟不上思想的挫败感,就只能通过拖延来逃避现实。

图片

三、如何克服拖延症

1.改变认识

拖延与一些认知心理呈负相关,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认知,如运用积极暗示、增加成功体验和放大优点等方法获取自信;改变完美主义,帮助拖延者分析完成任务带来的益处。


2. 积极情绪和调节动机

可以通过适当休息,转移注意力,适当地放松娱乐等来转换心情,获得暂时的积极情绪,不能逃避现实,忽视长远利益和问题的根本解决。在动机方面,任务性质中的任务厌恶影响拖延,所以需要将厌恶的任务转换为喜欢的任务或附加一些奖励。


3. 增强自我效能感

增强自我效能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拖延的发生。鼓励个体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对自己进行自我管理,积极监控自己的行为并评估干预期。


4. 发挥群体的作用

群体氛围可以为成员提供一种特殊的情境,充满理解、关爱、信任,这种环境的变化必将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就比如说在图书馆,可能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会大大高于在家。


5. 制定计划

每个阶段、每个小任务,都给自己设定一个deadline。有助于增加紧迫感,也有助于养成按时完成任务的习惯。


总而言之,拖延症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拖延行为。个体在各种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都可能拖延,拖延多是由环境决定的不稳定因素造成。我们能做到的就是认识到自己的拖延行为,并且为之付出行动去缓解,去克服这种现象。


愿拖延不再困扰你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