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7-11 点击量:4730
简述成功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方法,帮助家长朋友们提升教育孩子的能力,有效解决教育孩子的问题。
孩子的成长和成才并非仅仅靠优质的学校教育就能够实现的。北大专家的调研发现,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成功幸福的基础。
北大学生成功黄金定律之三:良好的家庭教育与优质的学校教育的完美结合。就是说,一个高材生的成长需要以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基础,家庭与学校合作,才能共同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来。所以,我们今天邀请家长朋友们来,一起探讨一下成功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法。
皮格马利翁效应
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性情孤僻,一人独居。他善雕刻,孤寂中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他的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久久依伴,竟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了爱慕之情。他祈求爱神阿佛罗狄忒赋予雕像以生命。阿佛罗狄忒为他的真诚爱情所感动,就使这座美女雕像活了起来。皮格马利翁遂称她为伽拉忒亚,并娶她为妻。在这个故事中,皮格马利翁的期待也是真诚的,没有这种真诚,自然无法打动爱神。
可能您会觉得这个神话色彩太浓,那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实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受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启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教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教师又将自已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热爱和期望,变得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所以说:真诚地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让孩子更加积极向上。
北大学生的家长们对赏识也有着比较一致的认识:64.3%的家长认为:好孩子是夸奖出来的,不是责骂出来的,要经常对孩子说:你真棒!82.5%的家长认为:对孩子经常表扬比经常批评更为重要。他们一致认为:赏识和认可在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它是孩子进步的催化剂。
赏识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小陈父亲:家里有很多名著,我就经常带他去书房,让他读书,然后把读过的书的内容介绍给我和他妈妈,每次他说完,我们都鼓励他,表扬他,让他有成就感。慢慢我就发现,他常一个人在书房听着音乐,拿本书安静地在阅读
欣赏可以让孩子充满自信
小杨:父母总是我在获得成绩的时候鼓励我,让我信心十足地向前走,这样,我就有很强的学习好的愿望和动力。在我遇到困难时,他们总会鼓励我。
赏识可以激发孩子潜能
小吴妈妈:孩子在考试时,偶尔有某科成绩没考好,在我们了解情况后,不会过多地责备她,我们和老师的看法一样:响鼓不用重锤,只是点出考不好的原因,希望她今后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在其他问题上遇到挫折,比如没有评上“三好学生”,孩子好胜心强,有些接受不了,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想法,然后从孩子自身分析原因,以评上“三好生”同学的表现对比自己,找出差距,这样才能以冷静平和的心态对待挫折,克服不足,用实力赢得荣誉。
可能有的家长会问: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是不是以后就不能批评或惩罚孩子呢?就是多夸奖就行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对孩子的欣赏、信任是一种态度,根据教育情境还需运用一定的方法。
其实,教育本身就是十八般武艺,奖励、惩罚、表扬、批评等方式都要有,无奖励、表扬的教育是沉重的教育,无惩罚、批评的教育是纵容的教育。然而,这些方法又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促使孩子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弥补不足,不断进步;用得不好,则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伤其自尊,甚至引起孩子的反感,与我们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驰。
所以,我们这里谈的是,在赏识的态度之下,如何有效运用表扬、批评、奖励、惩罚的方法。
心理学家巴奴姆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声称自己是占星术家,能够遥测每个不相识者的性格。广而告之后,信件纷至沓来。这位心理学家根据读者来信寄出了数百份遥测评语。有二百多人回信感谢,称赞他的遥测准确、十分灵验。谁料心理学家寄出的竟是内容完全相同的标准答案:“您这个人非常需要得到别人的好评,希望被人喜欢和赞赏,不过并非每个人都如此对您;您想做成许多事情,身上蕴藏的潜力无穷,相比之下,已经发挥出的却不多……”这样的评语怎么会不“灵验”,因为人人都想被人喜欢和赞赏。
一 为什么孩子需要表扬
在孩子的成长中,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孩子认为自己记性好、反应快,对新知识也会积极学习,进而会促进认知的发展。
其实,人在3岁之前还没有“我”的概念,直到7岁后才渐渐有一个自我评价的雏形。
因此,这个阶段,基本上大人说孩子是什么,他就认为自己是什么。如果父母经常鼓励、表扬孩子,会让孩子觉得“我能行”,同时也会坚持好行为;如果经常否定孩子,则会让他从小有“我笨,我做不到”的自我暗示,能力的提高将受到阻碍。
任何一个人,渴望被肯定的心理需要都大大超过被否定的心理需要,因而肯定性评价才会使孩子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产生激励作用。
二 无效的表扬
1.忌空泛
“真棒”“好厉害”“真能干”……不少家长爱用这样的言词表扬孩子,殊不知,这种笼统的表达,对于缺乏判断和分辨能力的孩子来说,并不能清楚自己“棒”的具体方面。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还易助长他的自负。
建议:表扬孩子应当具体、明了,即上述程序中的“陈述事实、确认事实”。比如看到孩子凌乱的玩具自觉地“物归原处”,您可趁势表扬:“很高兴看到你整理玩具,这习惯真好,宝贝以后更要坚持呦!”
2.忌虚伪
冉冉最近在学舞蹈,这天晚上有时间,妈妈请她来个“家庭演出”。冉冉就跳了段老师刚教的舞蹈。妈妈为了鼓励平时比较胆怯的孩子,不惜自己“说谎”。于是,看完眉飞色舞地说:“宝贝跳得可漂亮了,比老师都好!”
建议:初衷是好的,但效果未必理想。如果您的表扬让孩子听出是假的,会使其失去对家长的信任,自然也反感您的评价和表扬。其实,肯定孩子的细节长处同样能激励孩子,冉妈可以说“宝宝今天那个踢腿的动作很漂亮啊”“那个甩头的动作老带劲了,妈妈都想跟你学”……
3.忌贬损
东东非常喜欢画画,参加正式学习还没有多长时间,这次在园里的绘画比赛中就获奖了。当他将这一好消息告诉妈妈时,却得到这样的表扬:“你画画居然得奖了,看样子不笨。”
建议:如果表扬孩子时好话坏说,其实流露出是父母对孩子的质疑和不信任,无形中会伤害其自尊,让他觉得好事做了也白做。孩子是希望自己的努力能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认可,如果您给予真诚的赞赏,孩子会热情倍增。相信东东妈咪看到孩子获奖打心里也是高兴的,不妨坦诚表扬:宝贝画得真是不错!
4. 忌应付
诚诚专心投入在地搭积木,搭了一次又一次,终于搭成功了!他欣喜地喊妈妈来看自己的“作品”。妈妈在和闺蜜“煲电话粥”,听到宝宝的招呼,瞅了一眼说:“搭得有创意!”又接着讲电话去了。
建议: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有些父母碍于自己当前活动的限制,比较随意、简单地表扬一下。但您是否想过孩子的感受呢?孩子会想:妈妈对我搭的积木一点都不感兴趣,是不是我搭的不好,妈妈不高兴了?这些疑团会让孩子手足无措。其实孩子的招呼更是一次分享和期待:将自己的得意作品与亲近的人分享,期待获得妈妈的认可和鼓励。再有此情况,您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5.忌混乱
孩子本来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建议您根据孩子的具体特点进行表扬:
● 年龄
年龄小的孩子,因其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对自己的认识也来自父母、老师等的外在评价。因此,可运用能力表扬为主,比如“能帮妈妈倒垃圾,真是个小帮手”,会让孩子很快领会父母的积极情感表达,从而按照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
年龄稍大的孩子,比如3岁以后,其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孩子能够分辨简单的是非,还能够做出简单的自我评价。父母面对这样的孩子应采取过程表扬为主,比如“宝宝坚持自己走,没让妈妈抱,真是好孩子!”这能让孩子了解该良好行为形成的过程,明白自己该怎样做。
● 个性和能力
能力强、自信心较高的孩子,他们的表现较优秀,受到表扬的机会较多,因此,建议采用纵向比较的表扬方法,即表扬孩子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过去和现在的表现对比,比如叠的小帽子比以前整齐多了,促使孩子在自身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也可采取含蓄的“隐蔽表扬”方式,比如“妈妈很喜欢你叠的这个小帽子。”防止孩子产生骄傲自满情绪。
能力较低自信心较差的孩子,他们难得出现突出的表现,因此,当其出现进步时,父母应及时抓住细节表现中的点滴进步,对孩子进行能力表扬,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促使孩子有更大的进步,比如“今天穿衣服不用妈妈催,真是乖多了。”
6.忌单调
研究发现,夸奖的方式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有所不同。比如,如果你夸奖一位司机车开得很好,他不一定会感到高兴,因为这种话他听得太多了。而如果夸奖他羽毛球打得好,他可能会感到非常高兴。
给表扬方式增加花样,除了有声的口语,还可用无声的肢体语言:专注的注视、会意的微笑、热情的拥抱、竖起的大拇指都是在告诉孩子,您对他的做法很满意。
三 表扬孩子讲程序
日本著名教育家铃木镇一说过:“对孩子的赞美和赏识不是无原则的,而应该是运用科学的、适用的方法,使孩子切实受到深入人心的鼓舞。”一般表扬的程序为:
陈述事实
当孩子有对的或好的行为时,家长需明确告诉他,什么地方做对了,什么行为值得肯定和欣赏。这样的结果是:他下次可以继续做下去。
表达感受
当您对孩子的好行为感到高兴或自豪时,一定要表达出这种感受。这是推动孩子前进的动力,会让孩子继续做下去。
表达期望
表达新的期望,也就是告诉孩子,只要他继续努力,他会做得更好。这里不妨表达宏观的期望,可笼统地说:“相信你会做得更好。”而不能提出具体的要求。因为如果是具体的要求,孩子就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当前行为还是不太满意,进而产生压力感,让您的表扬大打折扣。
在表扬孩子的同时,家长如果能够拥抱孩子、拍打孩子的肩膀或抚摩孩子的头发,那么效果会倍增。因为身体接触能让孩子直接感受到家长所传达的期望。
四 表扬孩子哪些方面
★ 肯定孩子的努力与能力
★ 具体指出孩子的潜能、优点
★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 鼓励尝试的新挑战,如宝宝不爱吃菠菜今天却都吃完了。
★ 认可孩子从错误中学习
批评篇
一 您用过这些批评吗
1.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
阿哲看到妈妈在粘贴东西,以为也需要剪刀,于是爬到高处帮忙去拿。妈妈看到后,大声“疾呼”:“你在干什么?快给我下来!说了多少次了不能爬这么高就是不听……”
这种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容易误会孩子,让他感到委屈,继而影响他做成好行为的积极性。
2.不分时间、场合的批评
有些家长认为“当众教子”,会让孩子深刻记住这个教训。殊不知,宝贝也要面子。如果不分场合地训斥、指责,只会挫伤他的自尊心,尤其是对于心细、敏感、自尊心强的孩子。
▲ 不当场合
公共场所
当着亲戚朋友的面
当着邻居、同伴等熟人的面
▲ 不当时间
清晨——破坏孩子一天的好心情
吃饭时——影响孩子的食欲
睡觉前——影响孩子的睡眠
3.翻旧账
林林饭前又忘了洗手,结果招来的是妈妈的连珠炮:又忘洗手了,说你多少次了,都想什么呢?前天还把玩具忘小花园,能不能长点记性……
基于孩子当下的错误,将其以前的过失统统数落一遍,这会让孩子觉得他在父母面前永远无法翻身。而且这种重提旧账的做法由于牵扯太多,反而将当前的主要问题淹没在纷飞的口水中。
4.情绪转嫁
有些父母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难免有不如意的地方,致使情绪焦虑、紧张、失落。此时,孩子一旦出现过失,家长则为雷霆震怒,情绪激动,如狂风暴雨的说教之词扑面而来,将内心不满倾倒而出,忽视了孩子的感受,也忽视了这种宣泄的有效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因为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是一门艺术,你用得好它比表扬的效果还有用。”因此,日常的教育中,批评的运用还是需讲究策略和方法,方可事办功倍。
三 批评新兵法
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机构曾组织一次国际中小学师生联欢活动,共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410位教师、学生参加。其中一项活动是评选最受欢迎的教育方式,问题是:
大、小杰克是14岁的双胞胎,他们家离学校较远,开车上下学。平时因贪玩、爱睡,常迟到被批评。有天上午考试,尽管老师事先已提醒,但他们仍迟到了半小时。老师问原因,他们谎称汽车爆胎,去修补耽误了。老师半信半疑,稍后悄悄检查汽车,发现四个轮胎都没有被拆卸的痕迹。显然,他们说谎了。假设你是老师,将如何处理?要求所有教师作答。
最后主持人公布了主要的处理方式:
中国式:先当面批评,写检讨;再取消他们参加当年各种先进评比的资格;然后报告家长。
美国式:幽他一默—— “假设今天上午不是考试而是吃冰淇淋和热狗,你们的车不会在路上爆胎吧!”
日本式:分开询问,对坦白者给予赞扬奖励,对坚持谎言者严厉处罚。
英国式:小事一件,置之不理。
韩国式:把真相告诉家长和全体学生,请家长对孩子严加监督,让学生讨论,引以为戒。
新加坡式:自己打自己嘴巴10下。
埃及式:向真主写信,叙述事情真相。
巴西式:半年内不准他们在学校踢足球。
以色列式:让他们分别在两个地方写出问题答案:a.哪个胎爆了b.维修店名c.补胎费数目
俄罗斯式:给他们讲一个关于说谎有害的故事,然后再问:近来有没有说过谎?
之后,让参加活动的学生评选自己最喜欢的处理方式。结果,91%的学生选择了以色列式。
虽然都以教育引导为主,但从孩子的角度而言,如果形式过于严肃,如中国式、日本式、韩国式,则是不愿接受的;如果过于随意,如美国式、英国式,对自己的问题也不会当真;而巴西式、新加坡式的惩罚又添加了新的约束;巴西式、俄罗斯式则把问题“扩大化”;以色列式则以小游戏的方式让他们自己“暴露”,挨批自然也会心服口服。
其实,对于小孩子的接受意愿也是同样的道理,要么说个正“着”,要么从侧面“回击”,下面的方式您的参考。
1.一针见血
情景回放:
瑶瑶是个“小馋嘴”,在家不管是看书、休息,总是零食不断。但她只管吃,不管收,弄得茶几、桌角、床头上随处可见包装袋、水果皮、面包渣等垃圾。每逢此时,妈妈的“连珠炮”就来了:跟你说过多少次了,怎么就不改呢?女孩家从小就这么乱,长大后会成什么样子;下次再这样,就不给你买吃的了……
如此絮叨、空洞的批评,不能给孩子大脑以明显的刺激,说得越多,孩子越会把这些话当成耳边风,接下来的行为更是我行我素。不妨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直接点明孩子的具体过失、原因及改正方法。就上述案例而言,妈妈可用一句话+一个动作来解决,如对她说:吃了零食的垃圾要及时收拾,否则多脏啊!再顺手给她一个垃圾盒,让好行为代替坏习惯。
2.声东击西
既然开门见山会让孩子失去面子,尤其是在公共场合,那就来个声东击西吧——当孩子犯错时,不直接批评他,而是通过批评与他犯了同样错的人予以警示。
有个智慧的家长就是这样处理的:
儿子小时候,我带他去打针,他看到一个小朋友打针拼命地哭,脸上便流露出怜悯的表情。想到儿子以往打针也会哭,我便说:“这小哥哥不乖,不勇敢。我们毛毛打针就不哭,是个勇敢的孩子。”儿子听到我批评别人,也跟着批评起别人了:“就是,这个小哥哥一点都不乖,不勇敢。我打针就不哭。”后来,轮到儿子打针了,他忍着痛咬着牙说“我好勇敢,我不哭。”
3.统一战线
批评孩子时,如果家人中一个批评、一个袒护;这个说好,那个说坏,会让孩子不知所措,也有可能让他通过察言观色找到自己的“保护伞”。当孩子感觉有“上峰”能“罩”着自己的时候,更容易行为放任,不能清楚是非的界限。
4.因人而异
★ 年龄
2岁以下——不主张直接批评
此阶段的宝宝常有把衣服纽扣扣错位,把两只鞋子穿反的情况;再大点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则顽皮、好打闹……他们往往全然不知是错,这种情况也不能称为错。因此,此时不应被过过多责备,更不要说那些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如“真笨”“你真是没用”。应该在如何做上给予具体指导,不断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
2-5岁——直接告诉结果
批评不是讨伐、审讯,而是指导、教育。
因此指出错误时点明后果,让孩子明白确实出现了不好的结果。一般分两种情况。人与物:可告诉他,“看,牛奶洒了。”人与人:可告诉他“被打是会痛的。”
同时忌贴标签,批评孩子不能否定人格,因此不要给他打上“很坏”、“很笨”之类的标签。
★ 性格
对于性格内向、胆小的孩子,批评与鼓励相结合,用词尽量不要太严厉,一般可用协商的口吻,比如这样做是不是不对?你看这样就更好把!
对于听话、沉稳的孩子,可采用追问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其自己发现错误,比如:你爱吃这盘西兰花不让别人吃,那爸爸爱吃土豆牛肉也不让你吃,可以吗?
对于性格开朗、活泼、爱说爱笑的孩子,父母提出批评时,需态度严肃,否则被认为玩笑而不予以重视、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