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20 点击量:4059
关于男同性恋
异性性取向是心理适应器的最佳范例,在所有人群中,大约96%—98%的男性和98%—99%的女性都是异性恋。按理说,任何降低繁殖成功率的倾向都应该被自然选择无情地淘汰。但是,人群中总是存在小部分的同性恋者,这是一个真正的进化谜团。研究结果显示,性取向具有少量的可遗传成分,而且男同性恋的繁殖率比异性恋更低。
有一种进化理论试图对男同性恋现象进行解释,即亲属利他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同性恋者在亲属身上大量投入,由此产生的繁殖收益足已补偿他们放弃自己繁殖所带来的损失,那么同性恋基因就有可能在进化中存留下来。然而,对美国同性恋和异性恋男性的研究结果却并不支持该理论,同性恋在对亲属的资助和投入上与异性恋没有差别。事实上,男同性恋说他们与亲属的关系更为疏远,这与亲属利他理论的解释刚好相反。
相比之下,对萨摩亚人的几项研究显示,男同性恋身上的确存在更明显的“第二父亲”效应。具体而言,男同性恋对外甥和侄子的投资比异性恋男性更多。男同性恋会帮忙照看这些孩子,给他们买玩具,并且资助他们上学。所以,亲属利他理论的解释力并没有消失,它需要更多跨文化研究的检验。
第二种进化理论叫做女性生育力假说,该理论认为,如果同性恋基因可以同时提高女性亲属的繁殖率,那么这些基因就有可能得以进化,这是因为,虽然男同性恋的繁殖率很低,但这些损失可以从女性亲属那边获得补偿。验证该假设的方法是,直接比较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的女性亲属的繁殖率。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尽管男同性恋的后代数量仅为异性恋的五分之一,但是男同性恋的母系女性亲属(比如他们的母亲和姨妈)的确比异性恋的类似亲属拥有更多的后代。其它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若想进一步证实这个理论,研究者们必须解开这个进化难题:通过母系亲属遗传下来的同性恋基因是如何提高女性亲属的生育能力的?
另一个理论提出,我们应该关注同性恋行为的潜在功能,而不是性取向。进化心理学家弗兰克·马斯卡雷拉认为,同性恋行为具有特殊的功能,即形成联盟。根据他的理论,年轻男子与年长男性的同性恋行为是一种有效的策略,这有助于他们结成联盟,提高社会地位和等级,最终获得更多的宜兴资源。联盟形成理论有几个优点,例如关注同性恋行为的功能,重视跨物种的比较研究(在其他灵长目动物中也存在同性性行为)。尽管如此,该理论仍然面临一些实际的困境。虽然它可以解释少部分文化现象,例如古希腊和新几内亚某些部落的同性恋现象,但是目前还没有证据显示,大部分文化背景中的年轻男子会把同性恋行为作为结盟的策略。事实上,即使没有性关系,男性之间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结成联盟,这种情况也十分普遍。更进一步说,尚无证据表明,性关系比其他方式更有利于男性之间的结盟,或者更有利于他们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总之,在这三种现有的同性恋理论中,亲属利他理论拥有正反两面的研究结果,而女性生育力假说则得到了经验证据的强烈支持。尽管科学家们已经在破解这个长期的进化谜团上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是我们还需要对这些理论进行更广泛的跨文化检验。
关于女同性恋
虽然已经有几种理论试图对男同性恋现象进行解释,但是对于占女性人口1%到2%的女同性恋现象,还很少有人探索过这个原始而独特的谜题。许多研究者都曾指出,同性恋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现象。譬如说,女同性恋和男同性恋就非常不同:男性的性取向通常在生命早期就已经显现,而女同性恋却灵活得多,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将来的理论可能会注意到,目前被归为“男同性恋者”和“女同性恋者”的人群中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例如,女同性恋者中的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就拥有截然不同的择偶偏好。充当男性角色的女同性恋者往往更有男子气,她们居于支配地位而且过于自信,而充当女性角色的女同性恋者则通常更为敏感、贴心和女性化。这些差异甚至不限于心里层面,还体现在生理指标上。与她们充当女性角色的伴侣相比,充当男性角色的女同性恋者的雄性激素水平更高,腰臀比率更接近男性,对随意性关系的态度更加宽容,而且生育子女的愿望更低。相比之下,充当女性角色的女同性恋者更加看重未来伴侣的经济资源,对比自己漂亮的情敌感到嫉妒。而充当男性角色的女同性恋者在选择伴侣时,则不那么看重对方的经济情况;当面对更加富有的竞争对手时,她们会怀有强烈的嫉妒。这些心理、形态以及激素水平上的差异都表明,女同性恋者中的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也许并不是一个武断的标签,它们确实反映了一些天然的个体差异。
尽管理论和实证研究开始重视对同性性取向和同性性行为的理解和解释,但这些现象的起源仍然是科学之谜。目前的进展可能会让我们更早地意识到,根本没有一个理论能够独立完整地解释男性和女性同性恋现象,更不用说去解释同性恋人群中复杂的个体差异了。
近期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早期阶段(6—15岁),女同性恋者比异性恋女性遭受过更多的来自男性的暴力伤害、性骚扰和性侵害。如果这个结果被其他研究重复证实,那么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女同性恋者的同性偏好。
海燕心理 与你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