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科普->《向西游记

《向西游记取育儿经》启示四:大圣降妖,成长之路需益友

发布时间:2019-08-20  点击量:4781


《向西游记取育儿经》

启示四:大圣降妖,成功之路需益友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益友难求,急难相扶
第二节

众人拾柴火焰高,合作才能达目标
第三节

多个朋友多条路,良好关系有秘诀



第一节  益友难求,急难相扶


——广交益友——


孔子曰:“益友者三,损友者三,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良善柔、友便佞,损矣。”先贤早就将人交往的对象分了类,一类是益友,对自己的发展有帮助的,另一类是损友,会将自己引向歧途的。


孙悟空的人缘很好,朋友众多,最初他也没有想过将他们分类,神仙妖怪,皆为兄弟。他在下界的时候与各洞妖王相交甚好。


这种是非不分的状态和青少年交友的情况有点相像。然而,这种状况却没有持续多久,孙悟空一次大闹天宫,下界的妖王皆被抓走,天上的神仙全都反目成仇,他就一个人在五行山下孤独了五百年。


此后,悟空被唐僧救出,走上西天取经之路后,他交朋友的方向性就明确了很多,凡妖都是他的敌人,他也为妖怪们杀生吃人而咬牙切齿。而一当他在西天路上遇到困难,天上地下的朋友都会鼎力相助,与他并肩作战。


需要注意的是,青少年是非意识尚不明确,很容易意气用事,这就需要我们的家长做一些引导和帮助。价值观的澄清,往往能帮助孩子识别谁更适合做自己的朋友。具体地说。就是让孩子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家长帮孩子看清自己的人生方向,孩子就能够自己做出理智的选择,真正地结交益友。 


选择朋友,首先要做的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理想、志向、喜好和道德观。交友不慎的人往往自我意识比较模糊,所以思想容易被外人左右。如果只是为了朋友的数量,悟空若选择当一个妖怪,他的朋友也会不少。但是五百年的孤独让他做了很多思考,并且终于想明白了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修行成佛。由此也明确了是非和敌友,能更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迷茫时指方向——



益友能够在你茫然的时候,指引方向。龙王也算是孙悟空的好朋友了。孙悟空每次被唐僧赶走,都想去龙王那儿坐坐。因为龙王不仅能耐心听孙悟空倾诉,还会给出积极的建议。


常言道良师益友,孩子渐渐长大,可能更愿意与朋友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而这时候有几个真诚有远见的朋友,定能在关键时刻拉孩子一把,让他们走得更长远。


如果孩子有幸有一个忘年之交,对他来说将是一种福气。长辈比同龄孩子的朋友,拥有更多的社会经验和淡定的心态。他常常能为惊慌失措的孩子提供一颗定心丸。长辈要与孩子交友,要有一颗童心,并且用孩子的思维方式理解这个世界。用平等的身份成为孩子的知己。



——雪中送炭,急难相扶——



益友也是孩子的贵人,能在孩子遇到困难之时给予帮助。悟空自从跟着唐僧取经之后,就恢复了在天庭的人气,每次降妖遇到困境时,总有神仙出手相助。盘丝洞出来后,唐僧师徒又中了蜈蚣精的毒,孙悟空逃出一劫,但苦战无用,正伤心苦恼之时,遇到了一个农妇。农妇不仅将毒药的名称、作用告诉了孙悟空,也指明了解毒之法,原来又是一位神仙装扮成凡人相助。


一个益友就是孩子的一笔财富,他能给孩子带来快乐、智慧和帮助。此外,同伴关系还有其他的作用,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非常重要。   


同伴可以满足孩子归属、尊重和爱的需要。儿童在同伴集体中被同伴接纳并建立友谊,同时在集体中占有一定地位,受到同伴的赞许和尊重,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这对于儿童的发展十分有益。


同伴具有榜样作用。同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强化、模仿和同化的机制实现的。同伴榜样在儿童行为和态度的改变上有很大作用。


同伴之间的榜样作用和良性竞争是促进彼此成长和进步的有效方式。这也符合心理学上的鲶鱼效应,竞争可以激活鱼的内在活力。很久以前,在挪威的一个小镇,人们靠捕鱼为生。小镇紧靠着大海,因出产沙丁鱼而小有名气。在那里,渔船归航抵港时,只要沙丁鱼是活着的,一定会被抢购一空,卖个好价钱。遗憾的是,由于每次出海的时间比较长,等到归来时,沙丁鱼已经死去很多。也正因为如此,活着的沙丁鱼才格外惹人垂涎。渔民们想尽方法,尝试让沙丁鱼存活。但是无人成功。有一次,一位老渔民照例出海打鱼。忙碌了几日,收获颇丰。他喜出望外,驾船火速返航。谁知才到半途,沙丁鱼便不再鲜活了,懒洋洋地潜在水中,一动不动。老渔民一边察看着鱼舱,一边心里暗暗着急。他无计可施,只得按照老办法,挑出那些死去的沙丁鱼。这时他看见鲶鱼也不动了,捡出来正要扔掉,鱼儿忽地一跃,掉进了装着沙丁鱼的鱼槽。


老渔民顺利归航。让他不敢相信的是,到达岸口时,原本以为那些沙丁鱼已经死去了,然而它们竟然都是蹦蹦跳跳的。经过反复研究。他终于发现了沙丁鱼存活的秘密:原来鲶鱼进入沙丁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自然四到处游动,到处挑起摩擦。而大量沙丁鱼发现多了一个“异己分子”,自然也会紧加其阿里,加速游动,整槽鱼上下浮动,使水面不断波动,带来充足的氧气,使沙丁鱼活蹦乱跳地运进了渔港。


孩子们的朋友和同学之间。很多时候就能形成这样一种良性竞争,激励孩子不松懈,不放弃。让孩子多一些这样的好朋友,孩子可能不用家长时时念叨要努力,自己便会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因为“鲶鱼效应”是非常巨大的。   


同伴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研究表明,当儿童面临陌生或恐怖情境时,同伴在场可以消除紧张和压抑。





第二节  众人拾柴火焰高,合作才能达目标



在远古的时候,上帝创造了人类。随着人的增多。上帝开始担忧,他怕人类不团结,会造成世界大乱,从而影响他们稳定的生活。为了检验人们之间是否具备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意识,上帝做了一个试验:他把人类分为两批,在每批人的面前都放了一大堆可口美味的食物,但是,却给每个人发了一双细长的筷子,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桌上的食物全部吃完,并不许有任何的浪费。   


试验开始了,第一批人各自为政,只顾拼命地用筷子夹取食物往自己嘴里送。但因筷子太长,总是无法够到自己的嘴。而且因为你争我抢,造成了食物极大的浪费。上帝见此,摇了摇头,感到失望。   


轮到第二批人开始了,他们一上来并没有急着要用筷子往自己的嘴里送食物,而是大家一起围坐成了一个圆圈,先用自己的筷子夹取食物送到坐在自己对面人的嘴里。然后,由坐在自己对面的人用筷子夹取食物送到自己的嘴里,就这样,人们在规定时间内吃掉了整桌的食物,并丝毫没有造成浪费。第二批人不仅享受了美味,从此。还获得了更多彼此的信任和好感。上帝看了,点了点头,为此感到欣慰。   


之后,两批人生活在不同的地方。第一批人面黄肌瘦,整天吃不饱。他们生活的地方叫做“地狱”。第二批人和和睦睦,每天丰衣足食,相亲相爱,他们生活的地方叫做“天堂”。   


这是一个关子合作的寓言故事,从中我们能得出一些启示,也能引发一些思考。而《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经历和表现,其实是树立了一个合作的好榜样。



——分工合作,共成大业——



电视剧《西游记》的片头曲是唐僧师徒分工合作,共成大业的最佳写照:“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都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师徒四人,性格不同,专长也不同,沙僧挑担,八戒牵马,孙悟空负责开路杀敌,外加共同保护唐僧。西行之路,十四年的征程,四人分工合作,妖怪阻路,生命威胁,上山下海,都从不曾畏惧。也正是四人的共同努力,才能最后修成正果,完成取经大业。这在《西游记》中很多地方都有休现。


悟空本事虽大,却不通水性,因此遇到水里的妖怪就有些束手无策了,当时收服白龙马和沙僧的时候郎是请了观音做外援才成功的。但是他却有两个惯于水下作战的兄弟——八戒和沙僧,所以从这之后,凡事水底作战的行动,八成和沙僧便会做开路兵,先下水里和妖怪交战。打不过了就往岸上逃,悟空就在岸上堵,双面夹击,胜算就大了很多。   


大雁有一种合作的本能,它们飞行时都呈V形。这些雁飞行时定期变换领导者,因为为首的雁在前而开路,能帮助它两边的雁形成局部的真空。科学家发现,雁以这种形式飞行,要比单独飞行多出12%的距离。合作可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倍增效果,而恰当的分工就能将每个人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化。



——志同道合,相伴同行——




孙悟空和猪八戒、沙僧出生不同,经历不同,性格迥异,却因为护送唐僧西天取经而走到一起,结下了同门之谊。他们几个在一起。互相逗乐,让西行之路也充满了乐趣。


如果西行之路只有孙悟空和唐僧,可想而知那日子会多么的枯燥无聊。因此,每个孩子也都需要好朋友,一起努力,一起分享快乐,这会为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增添许多色彩。



——同心协力,一致对外——



唐僧师徒四人,由素不相识,到一起上路取经,走了十四年,严格地说,这个团队开始的时候并不算团结。通常有降妖大任时,孙悟空是冲在最前,唐僧没有任何战斗力,猪八戒经常未战先败,沙僧主要看守行李,胆小怕事。


随着取经路上行程的时间拉长,师徒四人之间的默契逐渐建立起来。之后一路上,四人都是如此,密切合作,一致对外。虽然唐僧多次被妖精抓走,但悟空三人从未再想过放弃,舍身相救不算,还天上地下到处搬救兵。四人能共同到达西天,彼此的同心协力是最直接的促成因素。    


合作的力量是巨大的,非洲的草原上如果见到羚羊在奔逃,那一定是狮子来了。如果见到狮子在躲避。那就是象群发怒了;如果见到成百上千的狮子和大象集体逃命的壮观景象。那是什么来了呢?是蚂蚁军团来了!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面面相觑,无法回答。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大海里去。”一个人再完美,也就是一滴水;一个团队、一个优秀的团队就是大海。 


一个团队,必须所有的队员都付出心血,大家才有集体归属感。一个从来不参加班级集体活动的孩子,就会总觉得是大家在孤立他。因此。鼓励孩子融入班级最好的方法就是鼓励孩子为集体出力,当他发现自己的努力会让团队变得更好时,他会觉得自己被集体需要了,从而产生归属感。 


团队中最主动,最关心成员的那个,一般都是团队的领导者。让孩子生动关心别人,并将团队的责任看成是自己的责任,这么做很容易培养孩子的大将风范和领袖气质,这会让他在今后的生活里变得更加稳重和大气。



——培养孩子的合作品质——



这里首先要说到一个对合作品质影响最大的行为——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孩子有了亲社会行为的基础,便能在人际关系中自然地与他人合作和分享。 


亲社会行为作为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亲社会行为是孩子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在生命早期即已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然而,随着家庭生活环境的日益优越,幼儿备受家人的厚爱与照顾,其亲社会行为却明显减少。因此从孩子1~2岁开始,家长就应注意其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这不仅能够加快孩子的社会化进程,也是孩子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如何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1.培养同情心

同情心是人类最好的品德之一。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同情心是合作的天性。婴儿对周围人的情感有相应的反应,会跟着人哭;稍大一点时,孩子看到别人哭,会拿着自己喜欢的东西去安慰。这些都是孩子人性中善良与爱心的自然流露。父母要教育孩子对逆境中的人表示自己的关心,并给予必要的帮助。让孩子明白帮助他人其实就是帮助自己,在他人遭遇困难时袖手旁观,就不会赢得别人的喜爱;更为重要的是,在自己遇到难处时,也不会有人帮助。要提醒孩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果没有很好地培养,那么他的同情心就会逐渐消失。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替别人考虑,主要就是忽视了对孩子同情心的教育。


2.提供亲社会行为的榜样

教养方式影响着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多采用较为温和的、非强制性的说理方式来教育幼儿,孩子也从父母的教育、教养行为中习得了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同时,家长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注意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积极合作,并热心为他人排忧解难等,优化孩子的生活环境,让孩子从中找到学习、模仿的良好榜样。 


3.表扬和奖励  

孩子亲社会行为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需要得到群体的认可。因此,精神奖励对巩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孩子一旦出现了亲社会行为,家长要及时强化,如表扬、奖励等,使幼儿获得积极反馈,达到逐渐巩固的目的。反之,习得的亲社会行为可能会消退。恰当地运用表扬、奖动,能有效地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孩子的玫击性行为。





第三节  多个朋友多条路,良好关系有秘诀


——良好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距离的远近

人在地理位置上越接近,越容易形成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美国心理学家费斯丁格等人曾以统一楼房的家庭为研究对象,调查他们彼此的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同住一楼房里的邻居,地理位置越近,越容易建立友谊关系,住在同一层楼房上的人比住在不同楼层的人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大。 


(2)交往的频率

一般来说,人们交往的频率越高,就越容易形成较密切的关系,因为交往的次数越多越容易形成共同的经验,有共同的话:和共同的感受。对于素不相识的人来说,地理距离和交往的频率在形成人际关系的初期起着重要作用。 


(3)态度的相似性

人与人之间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对某个问题问题态度相同,思想上就容易引起共鸣,形成密切的关系。俗语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明态度相似性是形成友好关系的重要因素。


(4)需要的互补性

人们的需要不同、性格不同,但能满足对方的需要,这也是形成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双方在气质、性格上都各有优缺点,彼此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满足对方的需要。


(5)兴趣爱好的一致性,即志同道合

兴趣相同的人在一起“三句不离本行”,相互启发、共同探讨形成密切的人际关系。 


其实,这些影响因素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身上都有体现,他们天天在一起,距离非常近而且文往频率极高。人生观、价值观、对仙道和妖道的区分也都一致,需要上也有互补性,唐僧需要徒弟降妖,徒弟需要跟随唐僧取得真经才能修成正果。志同道合就更不用说了,都是坐在同一条取经成佛的船上。


知道了这些影响因素,对我们选择朋友和促成友谊是有积极作用的,选择和制造积极的交往因素,就能促进我们人际关系的和谐。 



——做个悟空般的“万人迷”——



小敏已经14岁了,但还不敢独自去商店买东西,因为她一开口说话就会脸红心跳。声音颤抖。她害怕跟家人以外的任何人打文道。因此,在学校也不敢和同学说话,以至于现在一个朋友都没有。要怎样才能交到朋友呢?最重要的一点是首先完善自我,“主雅客来勤”,一个有人际吸引力的人,自然能交到很多的朋友。 

   

1.真诚   

“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诚信是立人之本、齐家之道、经商之魂、为政之法。它是影响人际交往最有力的一个因素。悟空虽然喜欢偶尔撒点小谎,却是一个非常真诚的人,骗人也很快就会暴露给对方自己骗了他。总的来说。他是一个很讲究诚信的人,哪怕是对待妖怪也一样。三借芭蕉扇,费劲周折,与牛魔王和铁扇公主恶斗了一番,终于将芭蕉扇拿到手。火焰山熄火之后,铁扇公主想要回扇子,只因孙悟空当初答应熄了火后归还。


一个喜欢撒谎的孩子,往往容易被同伴孤立,为了引起大家注意,他又会编造更大的谎言,如此恶性循环。团此,当发现孩子喜欢撒谎时,也要检查一下他的人际交往状况。“信用”就像信用卡的积分一样,是靠行动去积累的。家长应该及时地鼓励孩子守信用的行为,让他能认同“诚信”这一美好的品质。 


2.处处为他人着想


悟空虽然天生地长,生活环境也并不优越,但却懂得处处为他人着想。第二十五回“镇元仙赶捉取经僧,孙行者大闹五庄观”中,师徒几人被镇元大仙抓往,要惩罚,镇元大仙要先打唐僧,悟空就慌了。


最后,人参果树医活了,镇元大仙和悟空结拜为兄弟,相信其中也有看到悟空敢作敢为,而且处处维护师父的原因。


虽说悟空本事高强,不怕打,普通的兵器也伤不了他,但他处处自己当先,时时把师父的安危放在心上的品质着实让人感动。早年他在花果山时,在天上吃了好东西,喝了好酒,都会记得带回去给他的猴子猴孙们尝尝。从中,可以看出处处为他人着想,才能换得他人相应的关心和照顾。为赢得友谊和尊重打下坚实的基础。


3.重感情

悟空虽不像唐僧一般多愁善感,但却非常重感情,绝不是忘恩负义无情之人。


悟空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在妖怪的洞中走走停停,想应该先救师父,还是应该先打妖情,原本沉着冷静的悟空,在担忧师父安危的情形下才会这样举棋不定。最后顺利地救出自己的师父才放心,因此连唐僧都感动了,知道悟空对他是真的感情深厚。   


悟空重感情,所以只要有人对他好,他就铭记在心,唐僧救他出五行山,他一直记着,师兄弟的情义,他也一直不忘,这样的孩子,当然是大家都愿意跟他交朋友的。


4.宽容

悟空一个很宽容的人,很少因为小事耿耿于怀,有了情绪就当场发泄,事后就当什么事都没有。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中,悟空是这样评价自己的。   


祖师道:“既是逐渐行来的也罢。你姓甚么?”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


悟空觉得自己“无性”,骂他也不恼,打他也不嗔,但从后面他的表现来看井非完全如此。悟空实际嫉恶如仇,对妖怪和强盗是绝不手软,而且,最恨别骂他“猢狲”和“弼马温”。他也有发怒的时候,只是他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总体来说对人还是很宽容的。


唐僧因为肉眼凡胎,却又固执坚持,不听悟空的话被擒也不是一次两次,每次悟空都很恼火,但是情绪过去又是比谁都卖力救师父。唐僧两次将他逐出师门,他都自己回来,而且待师父如从前。一直都秉持“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理念,从不记旧仇。不仅对师父,他对师兄弟也是非常宽容的。


八戒懒惰而且更多地考虑自己,不只一次撺掇唐僧念紧箍咒咒他,第一次被赶出师门也多半是八戒责任,动不动还扰乱军心,确实让人生恨。但是看他被妖怪抓住,又没有能力逃脱,悟空却又怜他,所以就想了计策捉弄他,以此解恨。但依然将八戒当兄弟,生怕他有闪失,也正因为如此,才在师兄弟中树立了威信,收获了爱戴和友谊。


5.以礼待人

礼多人不怪,一个礼貌的人往往容易被接纳。还记得孙悟空第一次去天庭的时候,横冲直撞,蛮横无理,被天兵天将“枪刀剑戟,挡住天门,不肯敛进”,对玉帝也不屑一顾。谁知五百多年后,孙悟空竟变得彬彬有礼了。有一次,孙悟空遇到难缠的妖怪,想让玉帝帮忙,又一次上了天庭。


《论语》日:“不学礼,无以立。”以礼待人,包括要讲究服装的整洁大方,举止的优雅,表情的真诚,谈吐的涵养。孩子从小就应该学习基本的礼仪规范。这对他进入学校或者社会,与人交往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一个礼貌的孩子总是会得到更多的喜爱。他的要求更容易得到满足,而他也更容易融入朋友圈中。



——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我们认为。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引导孩子逐渐建立社文能力。   


第一步:接纳孩子的社交困境

很多时候,成年人往往误解了孩子的世界。儿童的社文能力并非意味着他必须彬彬有礼、见谁叫谁、谦让合作、没有冲突,几童社交能力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不是我们教给他,他就会了,就一劳永逸了。社交能力是在不断的体验和练习中逐渐开发的。无论成人还是儿童,社交能力的基本功就是认可他人的存在、体会他人情绪、接纳他人行为。这些都需要我们积累大量的经验才能练就。 


第二步:接纳孩子之间的社交”冲突“

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家长们往往备感头痛。因为我们从小到大都被灌输了这样一个理念:冲突是坏事情。我们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心理边界,一旦起冲突,就意味着关系破裂,所以我们一向避免冲突、压制冲突。因此,我们也难以接受孩子之间发生冲突。 


不过我们或许可以从动物界学到一些东西:小狮子打打闹闹的时候,狮子妈妈和爸爸都懒懒地躺在一边,不理不管不干涉。因为它们知道,如果自己以成年的力量替孩子们解决矛盾,虽然能够取得一时的和平与宁静,却阻挠了幼师生存技巧的开发进程。打闹是在为幼狮成年做准备。


第三步:耳濡目染学礼貌

在孩子面前,家长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向孩子示范社交场合的礼节。比如见面打招呼、分手道再见等。平时在家里,家人之间要注意使用文明用语,如“劳驾”‘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别客气”等。孩子会将这种礼貌内化,日后时机成熟,便会自然融入行为当中。 


幼儿并不理解“礼貌“的重要性,不知道为什么要“叫“人。这个陌生人也许对父母来说很重要,但是跟孩子自身却毫无关联。幼儿天性只对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发生兴趣,而很少向一个不知是谁的陌生人展示笑脸。 


因此在他人面前,要把孩子当作一名与成年人平等的人,介绍给对方,比如:“这位是某某阿姨,她是妈妈的同事”;“这位是我的儿子某某。”这样既能让他人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也能帮助孩子熟悉、接纳对方。有助于孩子放松下来,自然地流露礼貌。


第四步:循序渐进懂分享

让孩子分享之前,一定要征求孩子的同意。如果孩子不同意,则尊重孩子的意愿,告诉另一方“很抱歉,他不同意“。切忌家长说了算,为了显示大方而替孩子做主,把玩具交给他人,或者指令孩子“一起玩”。在家里,让孩子分清每个人的所有权,未经许可,不能随意翻动父母的私人物品。在外边,拿到他人玩具之前,一定要征得对方同意。   


帮助孩子学会遵守“轮流”、“等待”等规则,比如在游乐场,大家轮流玩秋千,谁先拿到谁先玩儿,后来的小朋友要等待。出去时多带一些玩具。包括一些孩子不那么在意的玩具。首先让孩子学会“交换”,有助于孩子学会分享。



海燕心理  与你相伴

 稿定设计导出-20190725-11272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