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科普->《向西游记

《向西游记取育儿经》启示三:偷吃人生果,孩子天性须从容

发布时间:2019-08-12  点击量:4187

启示三:偷吃人生果,孩子天性须从容

 

                                             第一节   孩子天性须从容,道德发展有规律

1.孩子无对错   

 

孩子是否天生就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呢?相信这个问题对所有家长都不是问题——他天生就知道的话,还用家长教吗?   

 

确实,所谓无知者无畏,像孙悟空刚出世的时候,也是天不怕地不怕的。第一次跟着太白金星去灵霄殿,孙悟空对权力和地位也没什么概念,更别提遵守天庭的等级制度和规矩了。 

 

太白金星领着美猴王,到于灵霄殿外。不等宣诏,直至御前。朝上礼拜。悟空挺身在旁,且不朝礼,但侧耳以听金星启奏。金星奏道:“臣领圣旨,已宣妖仙到了。”玉帝垂帘问曰:“那个是妖仙?”悟空却才躬身答应道:“老孙便是。”仙卿们都大惊失色道:“这个野猴,怎么不拜伏参见,辄敢这等答应道‘老孙便是’,却该死了,该死了!”   

 

好在玉帝还算是宽容,毕竟当了多年的“领导”,知道如何对待“新人”。玉帝传旨道:“那孙悟空乃下界妖仙,初得人身,不知朝礼,且姑怒罪。”众仙卿叫声:“谢恩!”猴王却才朝上唱个大喏。初得人身,不知朝礼,且姑怒裂,言下之意朝礼是以后可以教的,此时定罪尚无必要。   

 

玉帝的这一说法和做法是具有心理学意义的,他明白孩子不是天生就懂规矩的,需要慢慢调教,不能因此怪罪悟空。其实,悟空这时候确实也不知道自己的做法是不对的,甚至还没有对错的意识,只有高兴或不高兴,想做和不想做的区别。

 

偷吃蟠桃一节也是如此,悟空作为猴子,对仙桃本身就没有抵抗力,在他看来,或许会觉得玉帝安排他这差事原本就是诱感他的。他并没有把这事和“偷”扯上太多关系,只是觉得自己想吃了,就这么简单。   

 

一日,见那老树枝头,桃熟大半,他心里要吃个尝鲜。奈何本园土地、力士并齐天府仙吏紧随不便。忽设一计道:“汝等且出门外伺候,让我在这亭上少憩片时。”那众仙果退。只见那猴王脱了冠服,爬上大树,拣那熟透的大桃,摘了许多,就在树枝上自在受用。吃了一饱,却才跳下树来,簪冠着服,唤众等仪从回府。迟三二日,又去设法偷桃,尽他享用。   

 

由此可见,儿童要区别对与错,首先要具备道德意识,我们都是根据道德现范来定义对错的,符合规范便是对,否则是错。那到底儿童什么时候才有了道德意识,知道自己做的事情究竞是对还是错呢?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做了相关研究,证明儿童的道德感并不是天生的,它是一个有顺序的、阶段性的发展或程,很据公正观念的发展水平,从低级到高级,分四个阶段,我们着重阐述儿童成长过程中主要会经历的前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前道德阶段(1~2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就像我们所举到的悟空“不知朝礼”,“想吃蟠桃”的表现一样,他偷蟠桃、偷酒、偷仙丹,蒙骗赤脚大仙,打伤四大天王等,只要他高兴,几乎是为所欲为,他就像个孩子,没有规矩可言,也不受任何束缚,是不折不扣的“妖猴”。他此时更多的是生理和欲望的满足,没有太多对错和规则的概念。

 

第二阶段为他律道德阶段(2~8岁):儿童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故又称为服从的阶段。他们了解规则对行为的作用,但不了解其意义。他们常以表面的、实际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认为服从成人就是最好的道德观念,服从成人的意志就是公正。   

 

悟空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下的时候,还嚷着要回去看个究竟,不相信自己竟没有飞出如来的手掌心,而没有丝毫觉得自己把天宫闹得乌烟瘴气。甚至觊觎玉帝之位是错的。当他被如来手掌一翻压于山下的时候,动弹不得,只能服从,究竟他心里是否真的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呢?这就很难说了。这个时期的孩子,更多的是知道要服从成人。成人赞扬的就是对的,否则就是错的。 

 

小敏上幼儿园,新学期开始没几天,妈妈在小敏的文具盒里发现了她丢失的两张百元大钞。她简直不敢相信,心爱的女儿居然成了一个“小偷”。妈妈强忍着愤怒,责问女儿钱是从哪里来的,小敏天真地眨着大眼睛说,“我看到放学的时候,大家都拿着钱去买零食,我回家就从你包里也拿了两张。”

 

案例中的小敏只有五岁.她的道德意识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她只是想到了自己需要钱,妈妈的钱包里刚好有,就去拿了,这个逻辑很简单,也是自己能理解的,因为她暂时还无法站在别人的角度着想,这和她那个年龄段的思维发展特点有关。如果只是看到“偷钱”行为的本身,而没有考虑孩子的心理特点,甚至实施了严重的惩罚,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 

 

第三阶段为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儿童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逐渐代替了前一阶段服从成人权威的支配地位。意识到准则是一种保证共同利益、契约性的、自愿接受的行为准则,并表现出合作互惠的精神。开始以动机为道德判断的依据,认为公平的行为都是好的。 

 

悟空在五行山下反省了五百年之后。终于说出“我已知悔了。但忍大慈悲指条门路,情愿修行。”此时悟空开始反省自己的错误,之后一路跟着唐僧西去取经。从开始的动不动“老孙去也”到后来团结八戒、沙僧共同杀敌保护师父,不仅对众神仙能以礼相待,还会将降妖缴获的宝贝完璧归赵一一路上降妖除魔,处处行善。悟空慢慢开始有了自己做事的一套原则,知道需要保证大家的共同利益,需要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道德、法律、规范、习俗等这些都是成人在长期的社会互动中形成的普遍准则,因为有了它们,社会才得以良性地运转。蒙特梭利说过,年幼的儿童没有是非感,他还生活在道德观念之外。在孩子受到相关教育之前,‘犯错’应该是家常便饭了,有些家长急切地想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格,往往对一些正常行为,赋予了过多的道德含义。对于一些七八岁的孩子,如果做出一些“不良”行为,家长会给他们贴上“小偷”、“骗子”、“暴力分子”等标签,随之而来的惩罚必定不轻,而孩子也会受到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当然,孩子的“错误”不能忽视,需要及时地纠正和合理地引导,对待孩子的行为问题,“审判”和“定罪”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所以,判定对错也不是我们的重点,家长要做的是了解孩子的道德发展水平,教会其正确的做法,慎用惩罚。

 

 

2.大闹天宫,狂风暴雨的青春期 

作为家长,可能潜意识里都希望孩子的成长是一帆风顺的,孩子从小到大都听大人的话,懂礼貌、会说话,乖巧懂事。然而孩子们的成长轨迹可能跟父母期望有所不同,悟空大闹天宫,我们的孩子也会在某一个时刻迎来家长们最担优最无奈的时期——青春期。 

 

其实,仔细看看悟空大闹天宫并非事先准备好,也并非专门上天庭去闹事的,天庭招安他,他上天做了弼马温,还非常辛勤诚恳地工作。   

 

这猴王查看了文薄,点明了马数。本监中典薄管征备草抖;力士官管刷洗马匹、扎草、饮水、煮料;监丞、监副辅佐催办;弼马昼夜不睡,滋养马匹。日间舞弄犹可,夜间看管殷勤:但是马睡的,赶起来吃草;走的捉将来靠槽。那些天马见了他,泯耳攒蹄,都养得肉肥膘满。   

 

悟空以为弼马温是很大的官,也觉得自己做好了工作是对天庭莫大的贡献,这才能显现出他的能力,所以,当他知道弼马温是很小的“没有品”的官时,立马怒火中烧。

 

猴王闻此,不觉心头火起。咬牙大怒道:“这般藐视老孙!老孙在那花果山,称王称祖,怎么哄我来替他养马?养马者,乃后生小辈下贱之役,岂是待我的?不做他,不做他!我将去也!”

 

玉帝见无法降服他,又允许他做了齐天大圣,再次招安。但他只是一个“有官无禄”主,所以蟠桃盛会又没有请他,于是,悟空又不满意了。大圣笑道:“可请我么?”仙女道:“不曾听得说。”大圣道:“我乃齐天大圣,就请我老孙做个席等,有何不可?”  

 

这就引出青春期反抗的第一条表现,社会地位欲求不满。由于“成人感”的形成,自以为已经成人,要求具有和成年人相当的社会地位和决策权,反对从属地位,更反对权威式的干涉。悟空觉得自己长大了,又有天大的本事和能力,因此,不能容忍别人小看他。   

 

其实,青春期还有其他表现。不过因为悟空的成长环境特殊,此时作为父母的观音和如来都未出场,所以体现得并不明显。 

 

观念上的“碰撞”: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对自然界、社会生活、人际交往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看法。这个时期是价值观的形成阶段。由于他们发展水平的局限,其观念具有幼稚性,表现出主观、片面和绝对性。他们不理解为什么父母的想法与他们格格不入,更反对父母强加给他们的观念。

 

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由于随着生理、心理迅速发展而造成的对身心现状的不适应和不平衡,在缺乏准备的条件下,面对许多矛盾和困惑。他们时常常处在焦虑的情绪背景中。在这种背景下遇到不满和不平之事,容易出现突发性的情绪失控,尤其是在父母面前更易情绪发作。虽然平静下来也会感到后悔,但又常会复发。此外,在获得成功时,会有狂喜的表现。在受到挫折时,又会出现大的惰绪低落。这些情绪上的波动,他们自己较难控制。     

 

青春期烦躁:随着第二性特征和性功能的发展,出现性好奇和接近异性的欲望,又由于环境和舆论的限制,这种朦胧的好奇心和欲望不得不被压抑,使之往往处于其名的烦躁与不安之中。     

 

反抗的主要指向父母:反抗期反抗的对象以父母为主。有时也会转移到老师及相关人员身上。他们反抗的中心课题是依赖和控制;而他们的人际关系倾向又是脱离父母的羁绊,密切朋友关系的纽带;同时,与父母之间发生冲突的机会显著多于其他人。所以,反抗的主要对象就是父母

 

3.青春期并不可怕

 

其实,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是事出有因的,并非孩子们故意跟家长作对。   

首先,生理方面由于身体加速成长,生理迅速成熟,使少年儿童产生了成人感——自以为已经成熟。又因为发展的不平衡,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等方面并未成熟,只处于半成熟状态。这就造成成人感与半成人现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造就反抗期的主要原因。 

 

其次,心理方面由于自我意识的飞速发展,使他们进入心理断乳期、正如婴儿断奶一样,在心理上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要以独立人格出现。因为发展的不协调,他们的心理能力明显滞后于自我意识,从而呈现难以应付的“危机感”。

 

最后,社会因素方面:进入中学以后,学校环境和教与学的新要求都发生很大变化,这种更高的要求,就势必激励他们产生“长大成人”的责任感。另外,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非常注重自已在同龄人群中、在朋友中的地位,他们力求找到知心朋友,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尊重。为此,他们要力争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格。当自主性被忽视或者受到阻碍,个性伸展受阻时,就会引起反抗。

 

反抗期的出现是孩子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发展的必经之路,对这一现象应予以客观的正确的认识,更需要帮助他们顺利渡过人生中的转析点。其实,逆反心理也是有正面效应的,但往往被我们的学校和家长们所忽略,只一味关注其负面影晌,有种青春期“猛于虎”的手足无措。

 

首先,逆反心理是家庭教育弊端的曝光,例如父母要求过高,过早帮孩子制定未来方向等阻碍孩子自我发展的教育方式。其次,逆反心理包含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如自我意识强、勇敢、好胜心强、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等积极地心理品质。只要引导得当,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中,将有可能成为其有创造性思维、能开拓、能进取的人才,从而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最后,逆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能防止其他一些不良品质的形成,不易有畏缩、压抑心理和保守性格,只要引导得当更可以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

 

据研究,意志力正常发展的幼儿,有84%经历过反抗期,而意志力薄弱的孩子中只有2 %经历过反抗期。对成年人以后的人格调查发现,在青春期经过了反抗期者自主性强,青春时未表现反抗期者,一般在成人以后都有自主性和主动性缺乏的倾向。

 

所以,青春期并不可怕,它是孩子生理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常现象,它是孩子追求自我、积极进取的一种体现。换个说法,如果您的孩子到了十三四岁还不叛逆,那您可能还应该着急呢。所以,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只要引导得当,反而是一种成长的机会。

 

4.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青春期有多种特点,多种表现形式。又与儿童的教育条件、所处的环境,遇到的各种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困难期。   

 

首先,父母需要转变观念。反抗期中矛盾的焦点在于:青春期的孩子对自己发展的认识超前,父母对他们发展的认识滞后。少年儿童的认识超前是指对自己具有成人意识而不具备成熟的心理条件;父母的观念滞后,主要表现在他们只注重孩子半成熟的一面,而忽视了子女的成人感这一不可忽略的发展事实。   

 

其次,父母需要改变亲子观与教育观。作为父母都非常珍惜爱护和教育子女,习惯于以教育者的身份对待子女;缺乏对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或相反)的互动关系的认识;不理解儿童自我发展的成长特性,不能适应儿童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在面对子女身心急剧发展及反抗期到来之时,表现得困惑不解和不知所措。因此,父母应该适应子女的成长,改变教育观念和态度。   

 

再次。父母应该正视亲子关系的变化。青少年通过反抗期走向自主自立。这期间他们对父母态度发生变化,以父母为范本的态度不再继续。代之为看到父母也有很多缺点。同时,由于自身洞察力与对他人认知能力的发展,能够对父母的优缺点进行全面的评价,认为父母虽有缺点,但应受到尊敬。青年后期,更多的人对父母采取尊敬的态度。但是,到这个时期父母不能再把子女作为依赖于自己的可支配的对象,子女本身也已经不再依从于父母,而成为独立的自我。   

 

在反抗期阶段,亲子关系处理得好与不好,其意义不言而喻。处理得好,使青少年对家庭产生深厚的感情和应有的责任感,并能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独立态度,较为平稳地渡过“心理断乳期”,并能较为顺利地进入整个社会。如果处理得不好,会使矛盾激化,刺激子女反抗期情绪增强,乃至于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社会交往,使他们长期陷入压抑和孤独感中而难以自拔,并且对家庭观念的形成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甚至会留下一生的遗憾。父母也会因此而失去子女对自己的尊敬、爱戴,以至于失掉应有的教育权。 

 

最后,以友相待并尊重儿童的自主权。父母与少年儿童相处中,要和他们建立起朋友式的友谊关系,尊重他们应有的自主权与隐私权;遇事多与他们商量,倾听他们的意见,并通过积极的引导,转化他们的不成熟和片面的认识。 

 

第二节  撒谎不是真表达,原来背后有玄机 

1.孩子撒谎背后有玄机

 

《西游记》中孙悟空古灵精怪,又会七十二变,骗人那是不在话下,若将他编谎话的罪状一一列出,恐怕得有好长的单子可列,无数的旧账可算,无论神仙妖怪都上过他的当。总结起来,悟空的谎言究其目的和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为满足自己的小需要、小欲望而撒谎。例如,大闹天宫时悟空想去蟠桃盛会,撞见赤脚大仙,便明知故问:“老道何往?”大仙道:“蒙王母见招,去赴蟠桃嘉会。”大圣道:“老道不知。玉帝因老孙筋斗云疾,着老孙五路邀请列位,先至通明殷下演礼,后方去赴宴。”大仙是个光明正大之人,就以他的诳语作真,道:“常年就在瑶池演礼谢恩,如何先去通明殿演礼,方去瑶池赴会?”无奈,只得拨转祥云,径往通明殿去了。定计将大仙引开,自己变作大仙模样,前去赴会。

 

2)为了取经大业,变化骗人。在《西游记》中有数不胜数的情节是悟空利用自己七十二变的绝技和小聪明,变化无数,骗过妖精们的眼睛,同时略施小计,获得胜利。   

 

好行者,伸下手把尾上毫毛拔了一根,捻一捻,叫:“变”!即变做一个一尺七寸长的大紫金红葫芦,自腰里拿将出来道:“你看我的葫芦么?”那伶俐虫接在手,看了道:“师父,你这葫芦长大,有样范,好看,却只是不中用。”行者道:“怎的不中用?”那怪道:“我这两件宝贝,每一个可装千人哩。”行者道:“你这装人的,何足稀罕?我这葫芦,连天都装在里面哩!”那怪道:“就可以装天?”行者道:“当真的装天。”

 

有时他也会耍耍小聪明,骗骗懒惰的八戒一起做事。第三十八回“婴儿问母知邪正,金木参玄见假真”,骗八戒去找宝贝,结果是去背死去的乌鸡国国王的尸体,惹得八戒一阵抱怨。   

 

八戒口中作念道:“怎的起!怎的起!好好睡觉的人,被这猢狲花言巧语,哄我教做甚么买卖,如今却干这等事,教我驮死人!驮着他,腌臜臭水淋将下来,污了衣服,没人与我浆洗。上面有几个补丁,天阴发潮,如何穿么?”但是最后,师徒四人合力,救了乌鸡国的国王重生,收服了冒充国王的妖精,又成大功德一件。 

 

3)善意的谎言。例如第三十二回,唐僧师徒路经平顶山,孙悟空去向一个樵夫问路。   

 

樵子道:“此山径过有六百里远近。名唤平顶山。山中有一洞,名唤莲花洞。洞里有两个魔头,他画影图形,要捉和尚;抄名访姓,要吃店僧。你若别处来的还好,但犯了一个唐字儿,莫想去得去得!”

 

而且据憔夫描述,那两个妖怪神通广大,还有五件宝贝。

 

“就是擎天的玉柱,架海的金梁,若保得唐朝和尚去,也须要发发昏是。”孙悟空暗想,知果实话实说, “师父他不济事,必就哭了”,于是当唐僧问起樵夫怎么说时,孙悟空把听到的事实“加工”了一下。孙悟空说:“师父,没甚大事。即便有个把妖精儿,只是这里人胆小,放他在心上。有我哩,怕他怎的?走路,走路!”唐僧一听,放怀随行。   

 

而总结一下,我们也能发现,悟空刚成人形,浪迹天地、初上取经之路时,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小私利而将各种谎言脱口而出,待到与师父和师兄弟历经磨难,一路西行之后。他也在慢慢改变,虽然他看不惯唐僧过于老实,却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其影响,很少再为一己私利说谎,而更多地考虑的是取经大业和师父师弟的安危。   

 

悟空的谎言有着不同的动机和原因,我们的孩子其实原因更复杂。而且在上一节中我们提到过,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孩子可能要到11岁左右才开始以动机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也就是说,他们可能要到11岁左右才能区分什么样的谎言可以得到宽容,什么样的谎言会得到惩罚。而这就将一个难题交给了我们的家长,孩子谎言背后的原因和动机究竟是什么呢,因为只有搞清楚了动机,才可能对症下药,真正帮孩子改掉说谎的坏习惯。

 

儿童常见的撒谎的原因有哪些呢?

1)孩子记忆有误。3岁前的孩子记忆是不完整的,很容易出现记忆错误却以为自己记得很准确的现象,例如他可能明明刚吃完零食却再问家长要,并且说自己没有吃,这时家长切勿着急地为孩子冠上“撒谎”的罪名。

2)逃避惩罚。父母管教过于严格的孩子,当他犯错的时候。很容易撤谎,因为说了真话,等待他的可能是一场“狂风暴雨”。对于孩子来说,最能逃脱恶运的办法就是说谎,如否认自己犯错了,或佯装不知道,这都是正常的表现,尚可理解。   

3)寻求关注。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爱吹牛的孩子,他们会在同学面前炫耀“我爸是x x x,他天下第一。”对事实夸大一番,孩子的小虚荣心就容易满足了。这也帮助他们在团体中获得认可。   

4)制造幻想。孩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有时候甚至分不清现实和想象的区别,因此。很容易混为一谈。例如,你问一个刚从动物园出来的孩子,看到了些什么,他可能会告诉你。他看到了喜羊羊和灰太狼,并深信不疑。  

 

3岁左右开始,几乎每个孩子都会说谎,这是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必然,但孩子的谎言和成人的谎言有本质的区别。家长需要认知孩子说谎的动机,也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阶段性特点,了解孩子说谎的原因后,一方面宽容对待,另一方面合理引导和鼓励其说真话。

 

2.切勿“闻谎色变”

 

悟空天生聪明伶俐,思维敏捷,在天庭也如鱼得水,在我们看来他似乎是天生会说谎,而且脸不红心不跳的。那我们的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撒谎的呢? 

 

在研究孩子撒谎行为的实验中,最著名的就是要求小孩子不要偷看他们喜欢的份具。在这些研究中,一个小孩子会被领进实验室,研究人员要求他面朝墙壁站好,然后说在他身后几英尺的地方放了一个很好玩的玩具,把玩具放好之后,研究人员会对孩子说他必须离开实验室一会儿,并且要求孩子不要回头偷看玩具。在接下来的几分钟里,隐藏的摄像机会拍下孩子的一切举动。随后,研究人员回到实验室,然后问孩子是否偷看了。结果表明,在已满3岁的孩子中,大约一半的人会对研究人员撤谎。如果把年龄段提高到5岁,那么所有的孩子都会偷看,而且全部都会撒谎。实验结果清楚地表明,从我们学会说话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已经学会撒谎了。 

 

一提到孩子“说谎”,家长通常都会怒不可遏,认为小小年纪就不说实话,长大了岂不是更容易当“骗子”。但是,心理学家认为,说谎是儿童心理发展必然的结果,而且未必是件坏事,关键是如何引导。 

 

这里我们就总结出“谎言”的几个要素:①事实上的虚假性;②说谎者一定知道它的虚假性;③说谎者希望听的人能够认为那是真实的。而这里又必须说到另一个概念——欺骗。欺骗除了具有以上三个要素之外关键的一点还在于欺骗者企图培养他人的错误信念,从而令他人发生错误,进入误区。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家长更多的是将孩子的“谎言”理解成有道德意义的欺骗,因此无比恐慌,害怕说谎的孩子长大都成为骗子。   

 

虽然我们现在是处于一个诚信危机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感越来越低。但还是需要分清孩子的“谎言”和成人的“欺骗”。切勿一刀切,认定“三岁看到老”,错误地给孩子扣上“骗子”的帽子。   

 

孩子在四岁前认知处于“自我中心”的阶段,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自己身上,无法关注和理解他人的想法,而目通常觉得别人的想法和自己一样。四岁左右,孩子开始有了关于他人心理状态及其与他人行为关系的推理和认知,他们开始能区分自己的想法和他人的想法,并了解到想法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因此,他们可以给别人提供一些和事实不符的信息,以此具备了说谎的能力。简而言之,一个孩子能说谎的前提是他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想法。这是孩子认知发展的结果,这种能力不仅能用来撒谎,也可以用来换位思考,培养同情心。

 

3.孩子撒谎怎么办?

孩子撒谎时需要考虑的三个问题:首先,孩子为什么撒谎?其次,孩子撒谎前曾用过什么不撒谎的方式和我们交流,但没有达到目的? 最后,孩子撒谎后想达到什么目标?回答完这三个问题,再选择恰当的应对和解决方式,效果会更好。         

 

另外,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撒谎,其特点和目的是不同的,家长的应对也应有所区别,下而提供一些相应的方法,供我们的家长借鉴。   

11~3岁:孩子的第一个谎言很可能在这个阶段出现主要是否认自己做了某事,或为了得到某物而说谎。

应对:父母不宜斥责,也不要逼孩子承认撒谎,应善意开导。 

 

23~5岁:这时的孩子常把想象中的事物当成现实,这些被编造出来的谎言,更像是单纯的表演或自己的一厢情愿。他可能会说自己认识某个电视明星,或与一些卡通人物的奇特遭遇。   

应对:如果孩子说了些你认为不着边际的话,不要直接打破他的想象。你甚至可以顺着他的思维,和他一起构造一个美好的情景。 

 

35~12岁:这阶段,孩子有时会因为考虑别人的感受或不想伤害别人而说谎,这意味着孩子有了最初的社交意识。孩子还会因为达不到某种能力,不想使父母失望或被惩罚而撒谎。   

应对:如果孩子说谎,不要以不让看电视或关进屋子作为惩罚。应找出孩子说谎的原因,帮他面对和克服困难。 

 

412~18岁:孩子渐渐长大,他们可能不再愿意和父母分享生活细节,如果你寻根究底,他们就会编出一些谎言敷衍。这是成长的标志。 

应对:父母要给孩子自由的空间,但要把握尺度。如孩子经常因功课等说谎,家长就要表达不满。有的孩子会因压力说谎,父母在帮他化解的同时,还要告诉他这不能成为他说谎的理由,诚实对一个人很重要。

 

第三节  犯错是机会,引导需科学


近两年,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该书介绍了一位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蔡美儿,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蔡美儿为两个女儿制定十大戒律,自称“采用咒驾、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被她骂成垃圾,也不准看电视或有玩伴的长女,
17岁的蔡思慧已被哈佛和耶鲁录取。   

 

有一位父亲,他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的体罚。他的四个孩子中的三个被北京大学录取。他叫萧百佑,被称为“中国狼爸”。  

“虎妈狼爸”现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争议。有的家长效仿,而更多的人仍然持保留态度。诚如一位教授所说,1000个孩子有1000种教育方法,“虎妈狼爸”只是特例,并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方法。我们提倡科学的教育方式,所谓科学,是经过大量实践经验证明的一些得到普通认可的规律,这些对孩子的教育更具有指导意义。   

 

1.切忌“一错定终身”


前面提到了“孩子无对错”,主要指的是道德观念未发展成熟的低龄儿童,对于他们,家长应该尽量的宽容。对于年龄稍长的中学生来说,在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经验的增长下,他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是非对错”观念。对自己行为的动机和后果,也有一定的认识。然而。这并不代表他们就不会犯错了。
   

 

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己经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又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80%以上。也就是说我们现在面对着一个数量不小的“失足青少年群体”,他们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犯了错,有的可能极度恶劣,尽管接受了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