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科普->群体之下,

群体之下,我们该如何思考?

发布时间:2022-06-24  点击量:1640

THE CROWD

图片


朋友和我说了一件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让她很困扰了,事情是这样儿的:前一阵子唐山事件引发热议,她看到一篇文章评论都在骂那位保护女友的男生没上去搭把手和劝分,她在微博评论:这位男生上前是送人头啊。


然后,就很多很多的私信发来骂她,她受不了网暴,很是emo,就卸载了微博,甚至她现在觉得可能是自己错了。


她不理解,男生在那种群殴的情况下,合理评估了自己的力量,没有勇敢上前帮助但死死护住女友是一种理性权衡后的选择吧,害怕是真实的,爱女友是真的,但这个行为为啥会遭到众人谩骂和劝分呢?他的女友够勇敢,同时也值得钦佩,两种表现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吧?为什么她只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却要遭受网友的谩骂?


图片

我们暂且不评价事件中,男生保护女友行为的对错,也不对事件本身进行评价。单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位朋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这位朋友的心路历程从“觉得自己没有错——到最后自己觉得自己错了”,其中让她的态度发生180度转变的影响因素是——网友的评价。


为何网友的评价会让这位朋友态度转变呢?


主要有以下几点:

Conformity

图片


一.从众

在社会心理学中,从众是指在社会团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从众的原因主要有两个,规范性影响和信息性影响。


规范性影响是指在一种我们有能力判断出正确选择的情境下,由于选择和群体不同,违背自己原先意愿而做出与群体一致的回答而形成的从众行为。


信息性影响是在一种模糊情境下,由于对情景缺乏把握和控制能力,不确定哪个是正确的选择,于是参照周边人群的选择,做出跟他们一样的选择。


这位朋友之所以改变态度,觉得自己错了,就是由于受到规范性影响,迫于网友的私信压力,选择了从众。

Group polarization

图片


二.群体极化

最早是由传媒学者詹姆斯·斯托纳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是指群体成员中原有的某种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简而言之,就是群体中的观点会变得越来越极端。


举个例子,你刚看完某一部电影,觉得还行,突然有人说,这片子太烂了!于是,你住了口。又有人说话了,特效也太差了,什么东西!接着,你上网一搜,铺天盖地都是恶评,从导演,到演员,到音乐,到故事,简直难以置信的垃圾。你只能闭嘴,这会儿再去倒戈,非被口水淹死不可。其实,电影真没那么差,不过是大家在一起闹的。


群体极化的原因和从众很类似,一是社会比较,通俗点说就是大部分人的观点比自己的极端,那我就要更极端;二是说服辩论,也就是说群体就某种倾向性的观点能够列举的证据比个体多得多,群体观点就会趋于极端化,然而群体却很少去讨论反例。


这位朋友对事件中的男生的做法,持有一种中性或偏积极的态度评价,但是网友们却持一种负面评价。但这种负面评价具有较为极端的倾向性:如果你一开始只是觉得这个人有点怂,一旦进入群体讨论,这个人就会逐渐变得十恶不赦。所以,这位朋友处在网友评论这个群体中,她的态度也因此改变,这就是群体极化。

Deindividualization

图片


三.去个体化

在群体中,个体会逐渐丧失自我,会将个人行为融入集体行为,甚至做出平常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


去个体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团体规模化、匿名性、自我意识降低。


早在1972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津巴多曾经做过一个模拟监狱实验。实验者将若干心理正常的大学生随机分成”犯人组”与"看守组”,“逮捕” 后的“犯人”被戴上手铐,蒙住两眼带到了斯坦福大学地下室的一个”监狱”里。这些被试经历了真正的犯人才会碰到的种种事情,如戴脚镣手铐,全身喷消毒剂,换上监狱里统一制作的”布袋衣”, 且“犯人” 不再有姓名,而只有一个号码。“看守”也一样。


然而,这些原本平等的人,因为管教与被管教的不同角色,最后都产生了不健康的心理和摆脱社会规范约束的极端行为。如扮演”犯人”的被试逐渐变得软弱、无助、抑郁,而扮演”看守”的被试则越来越有虐待”犯人” 的倾向。


很多时候,人们只是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然而,一旦陷入群体行为,群体就会变得疯狂,有极端倾向群体中的个体,会对某个人进行辱骂、网爆,甚至出现过激行为。这位朋友面对大量网友的去个体化发言,自身态度受到转变,觉得视频中男子的行为也变得“可恶”起来。


当今信息时代,网络正以不可抗拒之势渗入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甚至社会结构。唐山事件发生至今,网络的匿名性,使得各种信息充斥,是真是假,是虚是实,难以辨别。网友们各抒己见,或中立或激愤或淡漠。无论是从众,还是群体极化,还是去个体化,处于群体之下,都在所难免。我们理应跳出信息茧房,跳出群体环境,不做乌合之众,保持清明,保留自我。
-END-


联系我们

图片

联系电话:18015033199

图片

     

海燕心理简介

海燕心理专注于心理咨询、心理培训、心理课程开发,社会心理服务。心理咨询的范围:婚姻家庭,恋爱情感,亲子教育,儿童青少年厌学、逃学,青春期叛逆,早恋,焦虑,抑郁,失眠,恐惧,强迫,自残,自杀……心理培训范围: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婚姻家庭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