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05 点击量:1871
内疚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是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违背了内化的社会标准后所产生的,个体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不安和自责。
青少年既随着认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体验到的内疚情绪会变得更频繁、更强烈,也更深刻。大学本科生一周内中12.7%的时间体验到了内疚情绪,其中低强度内疚占68.1%,中强度内疚占26.7%,高强度内疚占5.2%。
但有些内疚,不是因为个体真的伤害了他人,而是由于恐惧,担心自己在无意识中会产生伤害他人,从而产生的一种内疚感,这个时候,个体对自身会有厌恶,还伴随着紧迫感、紧张和悔恨。
这种虚拟内疚常常发生于具有亲密关系的个体之间。比如,一位同学报告说,一天她自己的情绪真的很不好,她的男朋友都快要哭了,并一直问自己做了什么,即使这位同学告诉她男朋友不是他的错,但她男朋友还是一直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在性别上,女性的虚拟内疚水平显著高于男性,女性本身的社会角色及本身所拥有的细腻感,使得其更加注重周围的人的感受,如女孩更能主动监控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感受父母的情感信号。因此,女性在人际交往中更加会因为他人的情绪不佳而产生内疚感。
在结果上,个体可能会在产生内疚情绪后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尤其是在无法弥补给他人造成的损失时——并非所有情境下所产生的内疚情绪都可以通过行为补偿减弱。其次,由于人常常处于复杂的社会中,不仅需要与受害者相处,也需要与其他人相处。为了补偿受到伤害的人,有时会侵害第三方的利益,而非自己的利益。
儿童时产生虚拟内疚的因素涉及四个方面:①移情能力较高的儿童,对母亲的情绪十分敏感。②婴儿早期的因果解释是根据事件时空上的邻近性,“我就在附近,所以是我造成的。”③婴儿可以认识到自己对他人有影响力,但这种认识是模糊的——我可能做了这件事。④婴儿记忆中的那些确实由于自己而引起母亲悲伤的事件,使得他们认为——过去是因为我,所以现在可能还是因为我。因此,当母亲悲伤的原因不明确时,这些因素相结合,使婴儿产生自责——她很难过,我在附近,可能是我让她难过的,而且我过去曾让她悲伤过,所以一定是我做了些什么让她难过。
而让成年人描述他们最近觉得内疚的事件,其中最多的就是因忽略具有亲密关系的同伴而感到内疚。一个人能够确定亲密伙伴对自的重要,但对亲密伙伴在某时的情绪状态并不能完全了解。因此,当对方出现不明原因的悲伤时,个体很容易就产生内疚。成人对同伴悲伤的解释主要求助于过去的经验,可能是经过长时间才察觉的微妙的伤害,或是对同伴言行的误解,或是有限而难忘的伤害同伴的记忆。正是由于这些复杂性,在无法确定特定时间内他人情绪状态的原因,会因此而产生内疚。
如果一个人实际上没有伤害他人,并且对之前是否伤害过亲密伙伴保持了精确的心理记录,那么个体就不会感到内疚,但这样的心理记录在亲密关系中是很少见的。这种对同伴不明原因的悲伤感到内疚,是亲密关系中所特有的,它的基础不是实际地违反道德的行为而是个体假设的、想象出来的。同时关系性内疚并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而是受之前实际行为的影响,当一个人实际做了某件事并伤害了关系伴侣时,它会经常发生并强化之后虚拟内疚。当个体一旦形成某种条件反射,虚拟内疚就会在个体的日常生活中起经常性的作用。
所以,放松点,有时候你做的很好,那不是你的错。